青 藏 游 記 (下)
發布日期:2009/9/18 | 瀏覽次數:9199 來源:
婁 紅/集團計財部副部長
“天湖”納木措
7月16日,汽車在青藏公路行駛,一路上是連綿不斷的念青唐古拉山與藍天、白云、草原、牛羊渾然一體所呈現出來的壯麗畫卷。透過車窗,只見一望無垠的藏北草原及時隱時現的一群群悠閑吃草的牦牛、山羊,偶爾也會看見黑色的藏獒,彎彎曲曲、靜靜流淌的草原小河和那迎風飄揚的五彩經幡。我們一行舉著相機咔嚓、咔嚓地拍照個不停,生怕錯過了這藍天、白云、雪山、草地、牦牛和清水的原生態美景。
繞過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,納木措那湛藍發亮的湖面忽地呈現在眼前。納木措,藏語意是“天湖”。納木措湖是聞名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,湖面海拔4718米,東西長70公里,南北寬30多公里,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,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。湖南面島上是形狀怪異的巖石和具有眾多傳說的山洞,它們組成一道道奇異亮麗的風景線,似在向我們訴說西藏的神秘和魅力。走近岸邊,只見碧波浩渺,驚濤拍岸,象是到了海邊。湖對面是念青唐古拉山脈,雪白的山峰連綿起伏,與天邊白云相接,看不清是云還是山。岸邊有許多小小的瑪尼堆,它們雖然只是幾塊疊放著的湖石,但卻是藏胞向天神表達心愿的一種方式。
站在湖邊,遙望天際云水相接處,天蒼蒼,水茫茫,讓人不知不覺產生一種奇妙的幻覺,好像天空與大地已渾然一體,自己離天空很近,很近。
返回途中,我們經過羊八井地區,這里有著雪山下的地熱溫泉。我們幾人怕有高原反應,未敢享用。
“碧玉”羊卓雍湖
7月17日,汽車駛出拉薩城,過曲水大橋,沿雅魯藏布江西行,開始翻越岡巴拉山。山上公路坡陡彎急,汽車在險峻的山嶺間盤旋而上,這是進藏所遇最陡峭的道路,下面是深不可測的山谷,深得我都不敢向下看。遙望遠處山崗,可以看見一座白色圓球狀的雷達罩,那就是世界最高的岡巴拉雷達站。向駐扎在這里的官兵們致敬!
汽車在岡巴拉山一個山口停下,我們就看到羊卓雍湖了。羊卓雍湖藏語為“碧玉湖”,也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,湖面海拔4441米,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,它的水源來自四周的雪山,但卻沒有出水口,從地理上講它應該是高原堰塞湖。站在山上,美景盡收眼底,羊卓雍湖彎出一個巨大的弧形,宛如一條緞帶圍繞著群山,婀娜地伸向遠方,湖面平靜無瀾,象一塊藍寶石鑲嵌在群峰之中。
羊卓雍湖是藏民心中的圣湖。以往達賴圓寂后,負責尋找“轉世靈童”的隊伍,要到這里頌經祈禱,向湖中投哈達、寶瓶、藥料等,并從湖中看出“顯影”,找出“靈童”所在的具體方位。
兩天游覽了藏民心中兩個圣湖,對它們的感受完全異樣:納木措更象海,它的那種藍象是湛藍色的天掉在地面上似的,晶瑩剔透,徜徉在納木措湖邊,你會覺得心靈變得純樸童真;羊卓雍湖的藍則是那種碧玉般的深藍,靜謐中散發著一種神秘。
“夢之”青海湖
7月19日,火車在青藏鐵路上奔馳了一天一夜,我們到達了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——“夏都”西寧。天氣格外的涼爽。
下火車轉乘汽車,直奔青海湖。窗外,植被蔥郁、綠意盎然的山巒連綿不絕。車行不久,我們就看到了日月山。這里傳說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與皇宮護送的衛隊、親人告別的地方。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時,懷揣寶鏡,登峰東望,不見長安故鄉,悲從心起,寶鏡下滑墜地,一分為二,一半化為金日,一半化為銀月,日月交相輝映,照亮她西去的征程。走在唐蕃古道上,我們可以想見當年文成公主入藏跋涉時有多么的艱辛。
過了日月山,如果不是游人和招牌的提示,你無法想象路旁的一塊濕地竟是倒淌河——我國唯一一條從東往西流的河流。傳說當年文成公主在進藏途中,到達日月山下,回首不見長安,西望一片蒼涼,念故鄉,思父母,悲慟不止,流淚西行,公主的淚匯成了這條倒淌的河。其實,它只是由于地殼的變化成為了一條倒流的河。
繼續前行,忽然窗外出現一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!在南方,油菜早已揚花結籽收獲入倉,而在這海拔3200米的地方,油菜花正是奔放。我們甚是興奮,嚷著讓司機停車,司機笑瞇瞇地說前面還有更好、更美的。果然再往前,濃艷的黃花圍繞著青海湖大半圈湖岸,足有百萬畝,在高原深藍的天空下繁華、金黃一片,無邊無際。
青海湖就這么背襯著一片驚艷跳躍出來!
青海湖是一個七彩湖,由于湖水深淺不同,不同季節,甚至同一天內,湖水的顏色也是七彩紛呈,神秘夢幻,所以人稱“夢之湖”。湖里長著一種湟魚,由于這里的水太冷,湟魚一年只長一兩肉。現在政府已經限制捕撈湟魚了,中午品嘗它的時候我們真有點做賊的感覺。青海湖給人的感覺就是大,看上去如海一般,我想,可能它原本就是海吧。據說現在由于每年的流入量小于流出量,湖面每年下降十厘米,大約過幾百年就會干涸了。
中西合璧西寧城
從青海湖回到賓館,發現時間尚早,趕緊上網搜索,覺得西寧城東還有我們值得去的地方,那里除了有西北最大的清真寺外,關鍵是可以滿足同行朋友一路念叨的羊肉美餐。
西寧城西和城東可以說是兩個世界。城西是現代化的大都市,高樓林立,和其他內地城市別無二致。而城東則以巨大而宏偉的清真寺為中心,回族風格的建筑比比皆是。三三兩兩頭戴白帽子的穆斯林,在東大街上或行或坐。城東的清真寺很宏偉,是民國時期的建筑,以青色和白色為主色調的建筑非常醒目,與其他地方看到的清真寺不同的是,這里的信徒祈禱殿完全是漢式的廟宇結構,建筑頂部的藏傳佛教寶頂絲毫沒讓你覺得唐突,中西合璧的清真寺建筑我還是第一次見到。
晚餐自然是以羊肉為主了。手抓羊肉當然是首選,當白切帶骨羊肉盛盤端上,我們這群“食客”早已垂涎三尺。看著他們幾人將羊肉蘸上特別炒制的椒鹽入嘴細嚼,個個心情分外愉悅的樣子,這種享用美食的心境是語言難以描述和贊美的。我對羊肉向來敬而遠之,自然也就無法體會個中滋味了。
塔爾寺的酥油花
7月20日,游塔爾寺。塔爾寺位于西寧湟中縣的蓮花山坳上,是藏傳佛教黃教5大寺之一。塔爾寺有三絕:壁畫、堆繡、酥油花。其中,堆繡雖然也是塔爾寺所獨有(用各色綢緞剪拼成人物、花鳥,然后用羊毛或棉花填充其中,再繡在布上,看起來有明顯的立體感),但遠沒有酥油花吸引我。
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離不開的食物,酥油花是藏民族獨有的雕塑藝術,它用細膩的酥油為原料,調入各種顏料制成,造型精妙,色彩柔嫩。展出時,所有的酥油花作品全部裝在密閉的空調玻璃間,空調恒定在4°C,這樣夏天也能欣賞到酥油花的絕美。酥油花的制作過程甚是艱辛。酥油花的溶點很低,15°C就會變形,25°C左右就會溶化,為了防止體溫對酥油花的影響,喇嘛藝僧們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,而且為防止手溫回暖,必須不時浸冰水、抓冰塊,讓手指保持冰涼。因此,每位做酥油花的藝僧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病,甚至殘疾。我想,如果沒有對佛的虔誠之心和對宗教藝術的獻身精神,是很難做到的。
在藏民心中,酥油花是會說話的花。它靜靜地講述著藏傳佛教世界的繽紛,講述著青藏高原的美麗,講述著一個民族的向往。
在我心中,酥油花則是會唱歌的花。它靜靜地吟唱著雪域高原遠古的呼喚,吟唱著憨厚藏民千年的祈盼,吟唱著我們那久久不能忘懷的眷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