廈 門 兩 棵 樹
發布日期:2009/3/17 | 瀏覽次數:9857 來源:
程華菊/特發小梅沙旅游中心
聽人家說廈門有四棵樹,我不明白。但我喜歡廈門的兩棵樹:一棵是斷枝自接的小葉榕,還有一棵是菩提樹。
斷枝自接:生命之愛純粹美麗
不說廈門胡里山的克虜伯炮爺,因為真正讓我震撼的是胡里山上那棵斷枝自接的小葉榕。我看到它時,并無人瞻仰。冬日上午的陽光靜靜地陪伴著它,其雍容的形態極象我們小梅沙大酒店辦公區門口那棵親切的老榕樹。幾百年仍蒼翠茁壯的枝葉間,掛著一個紅色箭頭,順著這個標識,便看見那條在空中俯探的樹枝。
那樹枝當然是與眾不同的:因為它懸掛在半空中,好象隨時都要掉落下來的樣子。從樹體脫離的斷裂創面,對著大地,顯露著樹的肌骨;然而,睜大眼睛仔細尋覓,發現斷枝的末梢與樹上的另一條樹枝已經融為一體,榕樹用氣生根將它們捆綁在一起。不知道經過多少歲月的洗禮之后,斷枝已經完全接入另一條樹枝,依舊和這棵大樹共生共分擔同分享。斷枝葉子依然青翠,傷口也不曾腐化,就那樣子匪夷所思地倒掛著,生長著,沐浴著風雨陽光。
或許是強臺風,折斷了那枝堅韌的綠色手臂。枝丫在斷裂之后的瞬間,一定發生了什么,讓斷枝擺脫了地心引力——別的樹枝“抓”住了它的一條末梢,抓住了就不放!我想我是有一點點植物崇拜吧,相信每一株沉默的植物,都具有與其生命力相匹配的神經、情感,甚至有讓人想象不到的行動力。或許這仍只能歸之為“本能”,但這本能,是如此的神奇、敏銳和純粹,在冥冥中通過我們還不能詮釋的代碼或者波頻,將生命聯系起來。這本能,就如人類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愛,是那樣的敏銳、純粹和美麗。
這種純粹和敏銳的愛同樣可以拯救人類。我讀過一則國外的故事: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,一位單親母親在其6歲女兒的祝福聲中,告別自己的母親和愛女,開車到人煙稀少的郊區去為孤殘老人派送圣誕食物和御寒物品,但在她回家的途中,雪越下越大,越積越厚,氣溫越來越低,四下沒有能幫得了她的人。她的車子翻下了不高的河堤,受傷的她被困在車里。眼看夜幕降臨,疼痛、寒冷、黑暗和恐懼將她包圍。此時,她感覺自己快要凍死了,于是虛弱地掙扎著。但每每在將要昏迷的剎那,她似乎總看到有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下翱翔,引領她醒過來。
第二天,當救援人員找到那輛河堤下面被積雪覆蓋的翻覆的車輛時,他們以為她已經在天堂了,誰也想不到她竟然奇跡般地活著。當她擁抱她6歲的女兒時,女兒告訴勇敢的媽媽:“媽媽,我想你快點回家,我以為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了,晚上我一直在畫鴿子,畫了好多。”那個風雪交加的夜里等待媽媽的小女孩,是第一次學畫鴿子。
菩提堅強:人生逆境拈花而笑
終于見識過菩提樹了,有點少見多怪。導游說菩提葉子一塵不染,鳥糞也不會落在樹葉上;導游還說,菩提樹要到每年四月初八前后才會落葉(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)。初冬時節,南普陀的菩提樹,樹葉已經發黃了,斑駁但不讓人覺得枯萎。
我對導游的講解半信半疑。對于我這樣一位不懂佛不懂禪的路人,菩提樹無助我參透慧能大師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的空明,但多少可以喚起我清明的心境和堅強的信念,因為走過菩提樹“拈花而笑”的佛與人,會心生菩提,大悲大苦皆從容面對。
我的好朋友易老師,在四川廣元元壩區做初二班主任,在2008年5月12日16:17,她倉促寫就的消息,終于“擠”過迅速恢復啟用的網絡傳到我這里。“我們發生地震了全在操場上躲”,句子都不太通,但我知道她和她的學生、家人都平安地撤到操場上了。臨近重災區青川和劍閣的元壩,是多么幸運。
腳底下仍是余震的咆哮,瘦弱的她按捺住恐懼與饑餓,在風雨中奔走,盡可能將學生交到家長手中。難熬的5月,水電、通訊相繼恢復,集市部分開張,但教室和其他建筑物都不同程度地開裂了。在那些度日如年的時光里,她白天在帳篷校區值班,晚上在壓抑的帳篷里讀書,還發短信給我。
5月27日20:32,她發給我的短信內容是:“其實沒什么的,比起別人我們十分幸運了。今天上街買了五朵梔子花,放在進門的鞋柜上。雖然房子裂了,很少回去,還是喜歡家里飄蕩著那份幽香;還在街上淘到一條白色裙子,簡潔雅致,女人們都說好看。都地震了,我還是希望生活美好地繼續……”
5月,在震區本是杜鵑怒放、梔子花開的時節,但2008年的此時,震區人們卻要警惕災難、重建家園、撫平創傷。千千萬萬象易老師這樣的災區人,直面災難,但還讓生活美好地繼續著。這個優秀的班主任老師,也必將以自身榜樣教會她那些災區的孩子,在人生轉折處、逆境中、破缺時,心生菩提,“拈花而笑”。